馮契先生基于魯迅的“金剛怒目”說,進一步將此深化為中國美學思想兩大傳統之一,并認為這一傳統主張為人生而藝術,故而其相對于為藝術而藝術的“羚羊掛角”審美傳統更重要?!敖饎偱俊笔降膶徝狸P注現實的人格,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上,實現了真善美三者的統一,并提出了新時期具體的人格培養方向,即自由的平民化人格。這在本質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性涵攝與吸收,彰顯了新時期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獨特品格。
“空間轉向”作為后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表征之一,在藝術觀念和實踐層面,集中體現于后現代藝術的空間范式重構上。由此觀之,場所性不僅可以被視為后現代藝術空間范式的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區別于此前藝術空間的本體論內涵。后現代藝術在觀念與實踐維度的事件性與跨媒介性兩個基本面向,則是構成這一場所性的空間范式的客觀依據??臻g范式的這種重構性不僅為反思“后現代之后”的空間議題提出了更明晰的路徑,而且為我們立足中國當代社會語境考察藝術空間乃至藝術史書寫問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論參照系。
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蘇軾無疑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文人中,他以好吃、會吃揚名,寫過很多詩文宣揚自己貪吃,表達對美食的喜愛。蘇軾是一位卓越的美食家,美食家的盛名與大文豪的美名相得益彰。他憑借自己豐厚的人文修養和審美修養把飲食這一生活的本能上升到人的精神層面,將之與人的精神追求聯系在一起,通過對美食的描寫,展現了奮發昂揚的精神氣質和樂觀的人生情懷,賦予飲食以美學的意蘊。蘇軾對美食的認識與記述緊密關聯著他的生活境遇與思想情感,對美食的探索與追求是其積極生存的隱喻。探討蘇軾的飲食美學,不僅看他對美食的味道、顏色、形狀以及選材、加工、制作、食用的認識,更要聯系他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意志,在更為宏闊的背景下發掘他追求美食的本真意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揭示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意義,揭示他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價值。
新世紀以來,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成為美學熱點話題,并在中國重要美學家專題研究、部門美學研究、重要美學問題研究、中國美學史總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不僅展現了中國美學學科的建構方向、特色與價值,也凸顯了美學的實踐性、人文性與啟蒙性品格。從美學研究的方法論而言,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形成了以“美學—知識”“美學—思想”和“美學—實踐”三維相結合的研究視野,并以“史論結合”的視角實現美學知識與文本實踐、美學理論與審美價值、知識建構與文化啟蒙相融合的景觀,促使美學研究者立足當下視野對百年美學研究進行理論對話與反思。美學現代性問題、中國美學的理論定位問題、美學研究學術資源問題、美學審丑缺位與生態缺失問題等成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嶄新的理論生長點。中國百年美學研究在歷史性和當下性、時代感和當代性的辯證統一中不斷走向深入和開闊。
王朝聞的文藝理論研究范圍涉及各個方面,其中以藝術創作、藝術欣賞和藝術審美特征等最為突出,他將為人民服務作為理論探索與追求的重點,運用唯物史觀,結合實踐辯證地探究藝術規律,既研究藝術如何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也探討藝術為什么可以為人民服務等重大理論問題。王朝聞揭示了諸多藝術規律,擴充了文藝理論研究范疇和對象,拓展了探討領域與空間,以統觀的視野與路徑為中國藝術學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學科基礎,不僅推進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更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文藝理論。
現實主義戲劇在中國舞臺上經歷了百年風雨,于20世紀初回應時代的呼喚而誕生,因其深刻的批判精神而茁長,中間因強調過甚曾一度偏離,最終照應了時代舞臺的審美需求,在多元化手段注入的基礎上形成新特征,成為深刻影響當下戲劇舞臺的重要風格流派。
宗白華論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從中國哲學中拈出一“象”,以此統攝生命世界,并建構了獨特的以“象”哲學范疇為根基的藝境大廈?!跋蟆弊鳛樽诎兹A藝術哲學的核心范疇,其地位不容忽視。宗白華以其廣闊的中西方哲學視野和豐富的審美體驗,首次系統闡釋了“象”的性質和結構,并創造性地將“象”提高到與西方形而上學并峙的本體論地位,完成了象哲學的現代轉化這一難題。重回宗白華哲學語境,論證“象”中形而上學本體的合法性,探究“象”本體的性質、時間空間結構及其內涵,發顯“象”之體用關系,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發掘與闡釋,對現代中國美學思想體系,特別是中國意象美學思想的建構或有啟發。
在長期的歷史化過程中,文藝高峰日漸累積為一個高度互文的文本網絡,呈現為一個開放的超文本世界。這一超文本世界主要由原文本、承文本、元文本、副文本以及各類廣義文本構成。原文本位居核心,以其獨一無二的本真性散發光暈,展現文藝高峰可供仰望的膜拜價值。數量龐大的承文本以其對原文本的種種改造,呈現著文藝高峰的展示價值。作為闡釋性話語的元文本則承擔著發掘意義與建構價值的作用。在諸多文本的互動交織中,文藝高峰的文本世界顯著呈現出文本的增殖、敘事的增殖、意義的增殖與風格的增殖等幾種特性。
本文從黨的文藝事業的角度,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深入領悟講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深思哲理、深厚學理,闡釋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
作為理論觀念和學科建制的美學,有著兩條不同的學術路徑:一是受到西方啟蒙哲學和理論詩學的影響和啟發,在對“絕對理念”的追問和探討中,催生出的中國現代美學理論。二是從文藝實踐層面上的引進、生發和建構,為美學中國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現實和生活的基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者在最初階段并非“一見鐘情”,而是充滿了沖突和碰撞,也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從“重精神”到“重實用”的對接與磨合。在實用主義文化傳統的作用下,“實用美術”的引進和發展推動了美學的實踐品格的形成。這也是美學構建歷程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環。
丹托曾六次在著作中引用禪宗史上著名的“見山三階段”公案,前后時間跨度貫穿其藝術哲學研究的四十余年。丹托對該公案的闡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借公案論證理論對藝術品身份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第二階段,用公案證明波普藝術的歷史意義是賦予尋常物以藝術身份。第三階段,用公案闡明某物是否是藝術,應歸于其本身性質的不同,即看不見的“意義”。丹托體現在公案論證中的思想轉向,與其整體藝術理論的變化發展相一致。丹托對“見山三階段”公案的多次使用,讓禪宗有效參與到當代哲學對話中,這不僅有益于丹托跳出西方思想傳統看藝術,也助其于視域融合中實現極富個人特色的跨文化美學。
自發批評是被學術界長期忽視的一種文藝批評類型。由于批評標準、批評機制以及批評旨趣與職業批評的差異,使其長期處于文藝批評的邊緣位置。但是隨著“微時代”的到來,自發批評逐漸獲得了多樣的批評載體與實踐空間,這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現代以來職業批評一家獨大的文藝批評格局?!拔r代”的自發批評所顯現出的在場性、及物性、互動性、對話性以及超文本、跨媒體等綜合性特征,使其在批評主體、批評場域、批評效度等方面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對于構筑良好的文藝批評生態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藝術與技術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起來,大量新的以及不斷更新著的虛擬現實設備、運動跟蹤技術等,為交互藝術提供了無限可能,沉浸式的藝術環境帶來了數字交互舞蹈創作和表演的嶄新階段。本文追溯了從數字表演藝術、數字舞蹈劇場到數字交互舞蹈的歷史脈絡及其理論來源,探討了數字交互舞蹈的定義、分類、交互設計原理、特性等,展現了中國數字表演藝術的圖景以及數字交互舞蹈藝術實踐的現實情狀,旨在為跨界跨學科藝術實踐者、創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參考,也為數字交互舞蹈在中國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奠定基礎。
作為中國現代美術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美術,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動的美術發展歷史與成就的體現。但是,學界對于紅色美術概念和內涵的界定并不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紅色美術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的理解。紅色美術既包括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現代美術的形態的變化與發展歷程,也包括以中國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為題材的美術創作。紅色美術的產生和發展不僅體現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歷史,而且也建構了中國現代美術史的基本形態與風貌,集中反映了中國現代美術的審美品格。
意象作為一個審美范疇的提出,與中國古代藝術實踐密不可分,意象范疇亦是對中國古代各門藝術美感經驗的總結。本文主要以中國書法、中國繪畫中的水墨山水畫為例,談論中國古代藝術的意象之美:書法意象創造以物象為基礎,由象到意,以象顯意,意超越象,重在表現書法家的精神情感和生命氣韻;水墨山水畫的意象審美則突出指向意境的層次,以山水悟道,追求筆墨趣味,“淡”“逸”“遠”的意境表現構成其典型性格。同時簡述中國詩歌、音樂、戲曲、園林等藝術類型的意象創造,其目的在于通過不同藝術類型美感經驗的闡釋來揭示意象美學的內涵,使人們意識到意象美學對于中國美學和藝術實踐的重要性。
當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進入現代性的審美進程中時,人們對音樂意義的詮釋呈現出了一種寬容,甚至是鼓勵多重意義存在的態度。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基于審美現代性對現代性的超越,甚至是否定。在這一形勢下孕育出的精英審美文化具有超越世俗、強調自由的品格。音樂藝術文本的意義詮釋是一種“同化”的過程,聽眾的精神世界無法回避,且應當卷入創作者的精神世界,以一種重建的姿態來詮釋音樂。但在此過程中,對音樂詮釋中歧義的寬容仍應以作曲家為軸心,以聽眾的精神世界為外延。
鄧以蟄作為中國現代美學轉型時期的代表人物,其學術的典型特征在于中西融匯。一方面借鑒了以黑格爾、克羅齊、溫克爾曼等為代表的西方美學中的“表現論”“絕對精神”“理想論”,另一方面結合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心畫”“氣韻生動”“意境”“境遇”等理論資源予以再闡釋,自出機杼,新意迭出。這對糾正當代美學研究中注重文學美學而忽視藝術美學,藝術理論研究中脫離藝術本體,中西美學交流中食洋不化等弊端具有啟示意義。
傳統節日的當代復興離不開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寄寓于傳統節日可聞可見的諸要素中。從關系的視角分析,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包括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順天應時,感恩思報,以人為本,剛健有為;人與他人關系方面的敬祖孝親,慎終追遠,佑護兒童,夫妻恩愛,敦親睦鄰,尊敬師長,與人為善,忠于國家;人與自我的關系方面的珍愛生命,重視道德修養的提升。當今中國正處于新的歷史時期,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不斷豐富其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能使中華傳統節日煥發新活力,長出新精神。
當代澳門話劇表現人情與人性,促使戲劇家更多地去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體驗,透過親情、愛情、友情等的描寫去表現人情和人性,透過人情和人性去揭示社會人生意蘊。這些戲劇,在描寫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生、運用生活細節去刻畫人物以及內心情感的外化和形象化等方面都有獨特的藝術創造。其戲劇審美探索深化了澳門話劇的現實內涵,豐富了澳門話劇的藝術表現力,促進了澳門話劇的藝術發展。與此同時,澳門話劇的此類創作還需進一步探索,要在人情、人性的描寫中融進澳門社會現實、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
紀錄片與傳統修辭藝術具備相同的功能與目的:說服他人接受某種觀點,乃至采取相應行動。但“說服”不是強迫或壓制他人服從某種意愿,而是縮小甚至消除各方之間的距離與隔閡,促使個人或群體自愿改變觀點或行為。由此,紀錄片藝術活動中那些用來調節與協商各方之間的距離以能夠論證觀點和說服他人的方法和手段,即構成它的修辭活動,它以紀錄片文本為中介,以表達真實和說服受眾為目的,同時具有真實性、對象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