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建立線上線下文藝評論引導協同工作機制,建強文藝評論陣地,營造健康評論生態,推動創作與評論有效互動,增強文藝評論的戰斗力、說服力和影響力,促進提高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
實踐充分證明,廣大文藝工作者心懷祖國人民、響應時代召喚、追求藝術理想,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擔當敢創新、可信賴可依靠的隊伍。
希望文藝戰線和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創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藝精品,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只有做好會員工作,切實發揮文聯系統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充分調動廣大會員創造活力和工作熱情,才能夠帶動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勇于創新創造,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智慧、才情和力量。
在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美術報》特邀請代表委員們,就新時代美育建設問題展開討論,以期共同推進新時代美育事業,共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為了發揮文藝評論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作用,理論性文藝期刊應注重轉化文藝理論資源,堅持文藝方針政策,繼承與創新中華美學精神,注重自身平臺建設,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的步伐,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
基于對馬克思美學思想和人口思想的認識,文藝學與人口學可交叉整合為一門新興學科——“文藝人口學”。主要研究一定時期內社會環境和藝術生產方式中的社會人口、創作人口、讀者人口與作品數量和質量相互關系及發展規律,將“人口”與世界、作家、作品、讀者四要素結合,建構以“文藝人口研究”為中心、四要素雙向同構的新圖式,展開文藝人口與經濟、社會、文化、城鄉等相互關系的“環境研究”,著力創作、接受、傳播、人口遷移等“主體研究”,強化作品思想內涵與人口審美素質、人口綜合質量之間的“質量研究”。以文藝人口學視野觀察特定時期作者地域分布、空間變化,分析創作資源多寡與“審美貧富差異”問題,以期通過調整文化政策,優化國家文化藝術版圖。
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事業,用無數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和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有力地弘揚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我們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夯實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經濟基礎,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根植于各族群眾心靈深處。
描寫多姿多彩的英雄人物,讓他們身上的強大精神力量迸發出來,讓富有英雄氣魄和崇高精神的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當代中國文藝家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