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不僅是實力比拼的競技賽場,還是講述“中國故事”的絕佳平臺。重大體育賽事中,一個個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精彩瞬間,一幕幕彰顯智慧、震撼人心的經典場面,在美術工作者筆下化為永恒的形象,充分表現了競技體育的力量與美感、速度與激情。
對中國的傳統造型進行升級或者改造,在深入研究中國傳統造型的規律同時,積極吸收西方造型藝術有益的光影規律、解剖與運動規律、設計色彩規律等,解決造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才是最有益于中國動漫發展的方向。
40多年來,嘎瓦根植草原文化傳承,立足民族文化自信,以刀為筆,以血為墨,鍥而不舍,孜孜以求,逐步把一幅幅做工精良、意境深遠的草原皮雕畫作品,從民族民間推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美術不僅承擔著“創造美”的功能,更積極主動地適應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深度參與經濟社會建設,通過各種方式和載體把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不斷蓄積新動能、創造新價值。
從事中國藝術的研究必須有深厚的創作基礎,是由技進乎道的實踐體驗過程,沒有技的實踐無法達到藝術境界的感悟,沒有對藝術的技術錘煉很難體會到藝術的真諦。
書法作為文字的形象載體,有其自身發展機能和規律,有其自身演進力量與軌道,但倫理作為社會秩序與人精神的原規范,具有強大的輻射性與影響力,必然對書法藝術作出種種干預,這干預有正面的倡導,也有負面的侵蝕。
百年來,江蘇書法精神一以貫之,恪守著優秀的傳統書法經典,并誕生了以當代草圣林散之為代表的“金陵四家”,成為百年來書法的最高標桿,這是極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代意義。
濃烈的光色變化其實是草原牧民生活中很常見的體驗。在云南成長的經歷讓我理解藍天、白云、紅土這樣濃烈的色彩飽和度可以是生活的常態。
傳承嶺南文化,傳承紅色影像基因,廣東攝影人以多元走向融合、跨界、創新,正在努力打造與廣東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優勢,站在巨匠的肩膀上不斷攀登藝術高峰,再創新的輝煌。
今年是吳老誕辰120周年,我們后輩除了要緬懷和紀念吳老,更重要的是研究他的攝影成功之道,繼承和發展他的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今年春節前剛剛退休的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劉宇是小分隊中的一員,從2月20日抵達武漢之日起,他就以自己的方式觀察著這座城市,感受著來自身邊每個平凡人的溫度,為這段特殊的歷史留下了一份平凡卻又驚心動魄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