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是對曲藝傳承與“兩創”功能潛力的一次大考驗,曲藝界以空前的熱忱和創演的實力抓住了藝術繼承與發展的契機,實現了傳統藝術通過互聯網煥發活力的飛躍,再一次證明了新時代原創文藝的人心路向與號召性力量。
曲藝評論功能作用的高效發揮還是應主要基于作品的實際評論,那些明確告訴曲藝從業者和普通觀眾一部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應該如何做得更好的文章,才能對曲藝鑒賞起到引領作用、對創作演出大有裨益。
“小品”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究竟是什么?屬于“戲劇”還是“曲藝”?小品如何獲得更寬闊的發展空間?日前,中國曲協在京舉辦關于小品藝術屬性的學術研討會,圍繞這些問題,崔偉、崔凱、黃宏、向云駒、傅謹、鮑震培等專家學者暢所欲言。
“徐惠新周紅文化評彈鑒賞會”的系列演出,以評彈文化的重新發掘為著眼點,以演唱加鑒賞的方式充分展示評彈藝術的獨特魅力,希望能夠為歷史悠久的評彈藝術培養起新一代的觀眾群體。
在第十二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期間舉辦的首屆山東省曲藝大賽,旨在發現和培養山東省的曲藝創作和表演人才,展示山東曲藝藝術的最新成果。本屆曲藝比賽的節目曲種多樣、主題鮮明、幽默風趣、貼近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本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創新辦節思路與舉措,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擴大中外文化交流,打造“雜技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的節慶品牌,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文旅融合、產業帶動、省市縣聯動、節慶價值外延”原則,把本屆雜技藝術節辦成一屆最有影響力的雜技藝術節。
一向以“驚難奇絕美”為特點的雜技,讓觀眾在為高超技巧驚呼鼓掌的同時,也為動人故事流下淚水——沒有臺詞表白心跡,卻用雜技語匯細膩生動地展現著為上海解放而浴血奮戰的壯闊激烈,革命戀人暢想和平美好明天的浪漫唯美。
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的工作能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帶領年輕一代的曲藝工作者繼續往前走,在中國的曲藝界樹正風、揚正氣、走正路,讓正能量永遠占領中國的曲藝舞臺,相聲舞臺。
雜技劇的創新創作對雜技在技巧之外的文化意義和敘事功能進行開掘和展示,進一步拓寬了雜技的表演形式,豐富了雜技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內涵,實現了雜技創作理念的重大革新和雜技表演形式的標志性突破。
9月11日至14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前夕,適逢中秋佳節之際,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省南安市舉辦。
7月17日至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屆全國雜技展演在廣西南寧舉辦。展演不搞評獎,而是邀請專家以一場一評、一劇一評的方式探討技藝、研究創作,為參演團隊指點迷津,提升了展演乃至中國雜技創作的理論高度。
隨著國家建設的發展,雜技藝術的發展走入正軌,雜技理論則有針對性地探討了雜技的藝術特征、雜技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雜技如何從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雜技能否表現情節、滑稽在雜技節目中的作用等問題,甚至還探討了借鑒體育理論指導雜技訓練的問題。
《羽扇》是天津市曲藝團精心創作、銳意創新的大型鼓曲情景演出,是一臺近年來鮮見的立意高、陣容強、有傳承、受歡迎的曲藝藝術精品。
劉蘭芳以其對北京評書乃至整個曲藝事業和文藝事業的綜合貢獻,有力地推進了當代曲藝乃至整個文藝的發展境界。從而奠定了她作為曲藝藝術家和文藝活動家的雙重地位。
我們應大力呼吁更多的理論人才關注雜技理論,尤其是高等院校文藝理論科系的大學生們,他們有熱情,有能力,有較深厚的文藝理論修養,他們將會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為深化雜技理論研究做出貢獻。
拜讀《吳宗錫評彈文集》 ,深感吳宗錫的評彈理論無不脫胎于書臺上下,而又反饋于評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我們從事曲藝理論研究的范本,亦為演員、觀眾所樂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