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創新論壇”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來自內地和港澳的著名專家、學者,灣區內節點城市的文聯主席、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首屆全國文藝評論領軍人才培訓班的學員等共計110人圍繞主題參加研討?,F摘編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首屆全國文藝評論領軍人才培訓班要培養一批文藝評論領域領軍人才,發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繁榮發展,共同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文藝高峰。
陳晉的授課深入解讀了黨史,深刻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及他所講到的一系列共產黨人的感人事跡,對學員們啟發良多。
于平從其藝術實踐和藝術管理經驗出發,結合黨的百年歷史征程,對中國革命歷史題材舞劇的當代表達展開了全面、宏觀的闡述。
嶺南秋風爽,香山詩意濃。首屆全國文藝評論領軍人才培訓班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之一的中山開班。
“漫畫評論”這一人民喜聞樂見的評論形式應充分發揮諷刺和幽默的獨特功能,扎根人民、服務人民,讓人民群眾在“漫評”中收獲評價共識、審美共識,為全社會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文藝發展氛圍。
楊珺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與心路歷程,以其主編的《央視劇評》為例,分別從宏觀分析、微觀實操、品牌建設三個方面展開了細致講解。
2021年10月,筆者有幸參加了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在重慶市奉節縣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干培訓班,和來自全國各地文藝評論領域的60多名專家、學員一起談藝論道,交流互進。
第二組學員認為,用“做一個新的自己”來形容在“新三渝”的收獲恰如其分。我們將不負期待,以“‘中流擊水’的志向和勇氣”,承擔新時代文藝評論的責任。
第二屆全國“文藝評論兩新”錦江論壇遂寧峰會擬于2022年6月在四川省遂寧市召開,現面向全國征集論壇主題文章,快來參加!
第三屆全國民族文藝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民族文藝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意義”“民族文藝與黨的百年歷程”“民族文藝與中華美學精神”“新時代民族文藝的責任與擔當”“民族文藝評論的地位、作用與擔當”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評論工作者代表130余人齊聚蓉城,首次就“文藝評論兩新”的時代責任和文化擔當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吹響了“文藝評論兩新”的集結號。
6月17日,2021全國“文藝評論兩新”錦江論壇在成都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全國“文藝評論兩新”代表、四川省文藝工作者代表、四川省市州評協代表等130余人參加了論壇活動。
當代文藝評論蘇州論壇聚焦新時代文藝發展中的重要現象、熱點話題,引導廣大文藝評論工作者把握時代方位,關注時代命題,不斷提升文藝評論的針對性、當下性和影響力。
作為時代的文藝家,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新時代文藝批評陣地建設,積極構建中國文藝批評話語體系,彰顯中國文藝自信與批評話語自信。
秦腔歷史劇《關中曉月》以周瑩這一關中巾幗的行動線索灌注著豪邁不羈的秦川精神與重情重義的人間大愛,并洋溢著獨有的美學價值,傳達出特有的歷史底蘊。
雜技劇創作,是運用雜技本體藝術語言進行敘事的全新表演樣式。雜技演員由演“技”變成演“劇”,使雜技從地攤式的雜耍變成具有藝術高雅品味的雜技劇。這是“技”到“藝”的飛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創新。
《破冰行動》《長安十二時辰》《慶余年》《鬢邊不是海棠紅》......從上不了臺面的邊緣角色,到走上舞臺中心并一舉奪魁,2020年是網劇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網劇正在成為推動電視劇發展最大增量。
學術論壇主題: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傳播機制與發展趨勢、“亞文化”視角下的影視現象與社會治理、爆款網絡劇的審美旨趣與文化特征
11月27日至29日,第六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在浙江海寧舉辦。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和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與青年文藝評論家圍繞“文化自信、中國力量、網絡媒介、行業發展”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10月15日至24日,第五屆全國文藝評論骨干專題研討班在湖北宜昌舉辦。來看《中國藝術報》兩個整版通欄專題報道~
2019年10月18日上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新時代文藝評論的話語體系建構和傳播力建設”主編論壇在湖北宜昌舉辦。
孫郁教授將魯迅文學批評的維度概括為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文學思想與文學史研究、譯著及古籍校對以及美術理論等,圍繞魯迅文學的人民性、革命性、民族性展開講解,他旁征博引地為大家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了魯迅的文學觀念。
李德順教授以“先救媽還是女友”等著名的“道德難題”為例,啟發學員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好壞、善惡、美丑等基本價值判斷問題,對文化哲學與價值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仲呈祥立足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我國文藝評論的理論和實踐,從新時代文藝評論的責任和使命、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文藝的引領作用、文藝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等方面,做了深刻而生動的演講。
近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主題為“新時代文藝評論的話語體系建構和傳播力建設”的主編論壇在湖北宜昌舉行,《光明日報》《文學評論》《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評論》《長江文藝評論》等報刊的相關負責人圍繞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李前寬導演還認為主旋律電影是為人民服務的藝術作品,主旋律電影創作者要有擔當、有血性、有藝術責任感,對時代和歷史負責。他希望文藝評論家要更好地敦促、批評和鼓勵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和進步,使電影評論和電影創作形成互相促進的良好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檔期電影顯然需要在政策導引、法律治理、資本分流、輿論影響、業界自律,以及多方力量之間,繼續尋求對話和溝通的可能性,以期逐漸符合常規電影所需的常態和規范。
只要我們不失掉自信心,勇于直面問題和矛盾,以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去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中國電影的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
需要強調進一步遵循藝術規律,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著力于創作更多更好“真善美”統一的藝術精品,這是我們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必由之路。
無論在國內國外,她每一次的登臺都火爆異常,無論年老年少,幾乎都能很快被舞臺上的她吸引,成為最忠實狂熱的粉絲——針對這一存在已久的“張火丁現象”,一場專題研討會15日在京召開。
中國是戲劇大國,看戲聽戲唱戲對于國人來說,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日常的文化生活方式,構成了中華民族發展的獨特的人文景觀和生活景觀,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3月31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召開了“藝術家眼中的中華美學精神”專題研討會。
書法藝術所體現的中華美學精神包括四點:美善合一、技進乎道、寫意精神、融會貫通。這種精神濃縮積淀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經典之中,是書法藝術的本質規定所在。
作為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我們要敢于創新、勇于創新,要學習姊妹藝術的精華并且有機地與鼓曲藝術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化傳播手段,將鼓曲藝術的美傳播得更遠更廣。
中國畫詩、書、畫、印合流形成的寫意高度是其他民族和其他藝術都沒有進入的境界,是中華美學精神和西方美學精神不同的特質,中國畫是藝術的科學,而西畫是科學的藝術。
藝術家應以作品創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我一直從勞動人民樸實的生活中汲取藝術靈感,將他們對大自然的感受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在舞臺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美,那“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無窮奧妙轉換和心領神會,恰恰打通了中外觀眾的共鳴之心,它讓作品穿越時間、跨越國度,空靈、美麗、有力量。
有了純熟技巧的美術家只有克服追名逐利的私念,不受藝術市場的操縱,認真用心觀察和體驗自然和現實生活,在靜中把握動的客觀世界,多讀書、多思考,作品才可能有動人的詩意。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12月20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和北京大學聯合召開“中華美學精神”專題研討會。
中華傳統美學的基本精神,是通過人的完善達到社會的和諧。以人的問題為基本問題,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貫傳統和鮮明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它既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對藝術實踐的指導性價值,也有文藝發展與中華文化復興的戰略思考。
7月18日,第九屆全國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賚諾爾區開班,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文藝研究和文藝評論的80余位學員在此進行為期一周的研修。
“文藝評論要接地氣、要前置?!痹谌涨芭e行的第九屆全國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開班儀式上,中國文聯黨組成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夏潮寄語青年評論家們。
作為文藝界的人民團體,文聯應如何為文藝評論家做好服務,搭建平臺,更好地推動文藝評論工作健康發展?對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了專題論壇,探討如何為文藝評論人才成長更好地服務。
回顧百年來電影藝術的輝煌歷程,不難發現,中國少數民族電影以它自身非同凡俗的人文色彩和民俗的特征,還有藝術上的創新,占據著中國電影隊伍中不可缺的重要地位。
與會專家學者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影片取材真實可感,人物形象塑造生動,情節感人至深,充分展示了啟功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同時也展示了啟功堅持藝術真理的執著追求。
“《啟功》重點刻畫了作為教育家的啟功,同時兼及他在其他文藝領域和學術領域里的大家風范,是一部在當下銀幕上奇缺的為文化大家譜寫精神心靈史的好影片,是一部入人心、接地氣、有品位、正能量的好影片?!?br/>
電影《啟功》是一部因詩意而動人的電影。再現了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和國學大師啟功的一生,運用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老年啟功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穿梭往復,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人生歷程。
來自電影藝術、黨史、法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從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角度對《黃克功案件》進行了分析和研討,全方位地挖掘了這部影片給予人們的歷史教育、藝術熏陶和美學啟迪。
作者:李星 向云駒 李國平 暢廣元 梁鴻鷹 酈國義 尹鴻 李星文 聶偉 周由強 毛尖《光明日報》( 2015年04月03日07版)李星(文藝
向人民學習,向經典學習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仲呈祥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凝聚了上海、北京和陜西三地領導和文藝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