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啟蒙思想、開啟民智、改造社會的新文化運動,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沒有文化覺醒,就沒有中華民族百年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巨變。
文學批評必須肩負起“建設性”的重大使命與責任,走出書齋,奔向生活,扎根人民,既要“文以載道”,又要“文以資政”,既要“文以明德”,又要“文以化人”,去感化人、擺渡人、引領人,去啟蒙導航、化世導俗。
長篇小說《一塘蓮》中既有戰場的廝殺,也有敵后的滲透;既有根據地的欣欣向榮,也有江湖世界的血雨腥風,作者將傳統的革命歷史敘事和民間傳奇嫁接在一起,呈現了一幅別樣的革命歷史畫卷。
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寫實的生活題材和具體的文學方法,而成為一種審美形態意義上的文學價值取向,呈現出現實主義文學精神與多種多樣藝術樣態有機融匯的鮮明特色。
《這方水土這個人——人民警察黎宗權》作者在探訪與研究之中,完成了她對這個具有豐富人格魅力的人民警察的塑造和禮贊。
只有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胸懷“國之大者”,才能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文學研究的脈動,把文學研究真正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中,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真正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
作家邱華棟“到世界去”的眼光及創作視野,作為一種文學實踐的方式方法,不僅拓寬了個人文學實踐的可能,更體現了中國作家身處全球化時代對華人形象塑造的自覺與呈現。
《琉璃世琉璃塔》最成功的地方是姞文的情懷,她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整個秦淮故事系列是姞文對傳統的致敬,是她對南京歷史的致敬。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強勁潮涌是由不同代際作家的創作共同構成的,不同代際作家的長篇小說創作生成了2021年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豐富景觀
《雛鷹飛過帕米爾》以塔吉克族少年為敘寫對象,以作家的經歷與實地采訪為線索,細致地描繪了塔吉克族少年成長生活的真實狀態,展現了帕米爾高原上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傳統文化。
我們期待日報優秀的青年記者周靜,能夠繼續立足通遼日報這片沃土,以日漸豐富的精神履歷和一個新聞人特有的方式,勤于思考、筆耕不輟,敬仰手中筆,鐘情這里人,致敬這片土。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梁衡先生站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前列,迎風沐雨,披荊開拓。他的努力給人文學者、作家和眾多寫作者樹立了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