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有筋骨、有溫度、有情懷的“學雷鋒”專場文藝演出中,我期待著在下一個“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前,“雷鋒精神”和“雷鋒故事”能得到更為有力的發揚和傳播。
作為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員,李新風和楊莉莉兩位評論家的作品視角獨特、論述精到,以向上執著、認真專業之批評精神,從側面反映出深圳這座城市文化與審美的互鑒,文藝評論事業的創新與繁榮。
如果不注重自身內涵建設,不改善評價體系,就算把捏泥人、編竹籃這些更細小的藝術創作(制作)門類都算成是學術,把高校里所有的藝術創作門類都設置博士學位,也是無法促進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發展的。
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藝批評也應在葆有理論高度的基礎上,“接”中國現實的“地氣”和“煙火氣”,“接”中國社會的“人氣”,闡釋“中國故事”,講述“中國話語”,從而發揮文藝評論應有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大眾傳媒(包括互聯網)應以塑造新時代審美風尚為自己的使命,以美的形式滋潤人的心靈,令人向往,令人向上,令人精神振奮,并在這種自發和愉悅的狀態中,養成健康的、積極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遠離那種病態的“飯圈”文化。
這次針對當前文娛領域存在的關聯程度高、覆蓋范圍廣、內外因復雜的“綜合征”進行全方面有效治理,充分為“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疏通了“血脈”,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掃清了“路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消除了“絆腳石”。
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繼承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成果,是對他們思想文化底蘊、藝術修養、人品風格和氣度、綜合素質的全方位學習和傳承,“臺上說書、臺下尋書”,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堅決抵制惡習流俗,用精湛的技藝、健康的趣味服務人民群眾、引領審美風尚,在藝術和人生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近期文化領域和娛樂行業出現“飯圈”文化、“唯流量論”、“娘炮形象”等不良現象,部分藝人背離公序良俗、違反職業道德、觸犯法律法規,敗壞了文藝界風氣、損害了文藝工作者形象、影響了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發展。本版就此展開討論,力求明辨是非美丑,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行業氛圍。
廣大的藝術工作者應當努力錘煉自己的藝術本領,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以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觀,塑造新時代的藝術經典,為新時代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質和時代風采的文藝經典與藝術佳作。
從“飯圈文化”的多重構成和它組合的科技含量和復雜模式看,不良飯圈文化的治理對文藝生態、文藝市場管理、文藝網絡生產與傳播,也是一個新課題、新挑戰。
堅持藝品兼修、守正律己,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