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第1期】
■繼承與發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觀——2019中國文藝評論峰會發言摘登
【第3期】
【第5期】
■中西聲樂藝術的融通與回歸——兼論西洋美聲唱法如何演繹中國作品/孫媛媛
【第7期】
【第9期】
【第10期】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筆談
【第12期】
專題策劃
【第1期】——中國文藝2019(一)
【第2期】——中國文藝2019(二)
【第3期】——新文藝現象及批評研究
【第4期】——時代精神與藝術表達
【第5期】——戰“疫”文藝
【第6期】——典型人物與文藝創作
■社會轉型中的個體迷失與回歸想象——重讀寧瀛導演的“北京三部曲”/路春艷 張雁飛
【第7期】——傳統藝術精神與當代呈現
【第8期】——弘揚和傳承中華美育精神
■人民性、審美性和情感性:新時代文藝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內在要求/宋修見
【第9期】——脫貧攻堅主題文藝創作評析
【第10期】——文藝評論家研究
■“民族化”與“現代化”的淬煉——以1949年前張庚先生為考察對象/張之薇
【第11期】——音樂的力量
■超疏離態聽覺審美場的創生——抗疫主題音樂印象與地緣美學密碼/王一川
【第12期】——文藝家研究
■歐洲美聲唱法的中國理路——以應尚能的音樂實踐與理論探索為例/張紅霞
特別關注
【第11期】——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錦”秀山河:國慶片《我和我的家鄉》的類型突破與創新/胡智鋒 徐梁
■以寓莊于諧的喜劇手法拓展主旋律電影表達空間 /鄧凱 陳佳冉
理論探索
【第1期】
■1977-1988舞蹈藝術自律思潮的三次爭鳴及影響/任文惠
■構建面向“美好”的生活美學范式——以新世紀以來中國城市電影為例/林瑋
【第2期】
【第3期】
【第4期】
■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及發展趨勢——從英國“特納獎”說起/李新 靳秋蕊
■音樂的符號轉換與意義生成——論埃羅 ? 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的內涵與視角/馬圓瑞
【第5期】
【第6期】
【第7期】
【第8期】
【第9期】
【第10期】
■論中國油畫的審美品格與當代性特征——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油畫作品展談起/馮民生
■從“遺形之物”到“非遺寵兒”——“傳統戲”價值的時代重構/梁曉萍
【第11期】
■柏拉圖“劇場政制”論與諸藝術的統一性——基于藝術學科視角的歷史考察/孫曉霞
【第12期】
電影《唐山大地震》劇照
藝海雜談
【第1期】
■從《小森食光》到《小森林》:論漫畫跨媒介呈現策略及啟示/蔣勵
【第2期】
■“劇”“曲”本應兩相宜——王仁杰創作轉向之得失管窺 /吳韓嫻
【第4期】
【第5期】
■中國鄉村的文學在地書寫——評“鄉村志”系列作品/張麗軍 范伊寧
【第6期】
■東方審美精神的安然之境——從散文集《陰翳禮贊》談起/李超德
■共享理念的熒屏表達——試論電視劇弘揚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薛晉文
■畫里青山便是家——淺析陳子莊山水畫的藝術特色/楊羽 楊必位
【第8期】
■讓鋼琴講好 “中國話”和“地方話”——以音樂會《彈?楚》為例/金荻
【第9期】
【第10期】
■類型化轉向與現實主義回歸:談懸疑電影的發展態勢及其問題/邱振剛
■中國早期類型電影的創新探索及啟示:以武俠神怪電影為例/趙春曉
■講述當下中國故事的方法——從劉詩偉長篇小說形式美學談起/李雪梅
【第11期】
【第12期】
■新媒體文藝批評之特質與淵源——以“貼吧批評”為例/劉巍 王瑋
作品評析
【第1期】
■都市情感劇的藝術探索及話題建構——從電視劇《都挺好》說開去/李勇強
【第9期】
■權力迷境里的警世之喻——論張平長篇小說《重新生活》/馮祉艾
【第10期】
【第11期】
■龍門陣里的人性深度敘事——評馬識途《夜譚續記》/李明泉 肖雅心
【第12期】
■影像記錄中的“技—憶”留存——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綜述片/杜彬 彭慧媛
行業建設
人物研究
【第7期】
境外之鏡
【第2期】
【第5期】
【第12期】
■王羲之與達?芬奇:兩個中西美術傳統的象征/[意]畢羅(Pietro De Laurentis)
序跋與書評
【第1期】
■后現代主義在中國將走向何方——評《后現代主義思潮與中國新時期小說》/楊守森
【第2期】
■現代詩的獨特言說——評《現代詩:接受響應論》/戢桂榮 任毅
【第4期】
■當代文藝發展中的制度經驗——評《當代中國文藝政策發展史》/羅宗宇
創作談
【第3期】柯軍:昆曲不分傳統和當代/采訪人:張之薇
《余韻》劇照
學術綜述
【第4期】
■當代美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第八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會議綜述/秦瑩瑩
【第5期】
■中國藝術理論的現代性建構——2019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綜述/張蘭芳
名家專訪
【第1期】徜徉于藝術的自由之境——訪文化名家劉斯奮先生/采訪人:易文翔
劉斯奮
【第2期】文學翻譯的使命與跨域功能——訪翻譯家文潔若/采訪人:吳江濤
文潔若
【第3期】自信自尊復自否 學古學今更學新——訪戲曲音樂家時白林/采訪人:馮冬
時白林
【第4期】創造藝術的“自己”——訪舞蹈家趙汝蘅/采訪人:唐坤
趙汝蘅
【第5期】只有山歌敬親人——訪表演藝術家黃婉秋 /采訪人:李彬彬
黃婉秋
【第6期】深耕與體悟中夯實中國美學之基——訪美學家皮朝綱/采訪人:林琳
皮朝綱
【第7期】以情為伴 珠滿玉盤——訪琵琶演奏家王惠然 /采訪人:魏薇
王惠然
【第8期】新時代美學的生態關懷與中國立場——訪美學家曾繁仁/采訪人:胡友峰
曾繁仁
【第9期】戲曲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訪戲曲理論評論家郭漢城/采訪人:陳曦
郭漢城
【第10期】盈虛有數 歌之哭之——訪美術評論家水天中 /采訪人:李振偉
水天中
【第11期】從新時期到新時代的美學與文論研究之路——訪美學家朱立元/采訪人:李鈞
朱立元
【第12期】保護民間文化 傳承中華根脈——訪民間文藝理論家劉魁立/采訪人:侯仰軍 劉勍
劉魁立
簽發:徐粵春
審核:胡一峰
美編:木子
網編:韋英俏
☆本刊所發文章的稿酬和數字化著作權使用費已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給付。新媒體轉載《中國文藝評論》雜志文章電子版及“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眾號所選載文章,需經允許。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來源《中國文藝評論》及期數。(點擊取得書面授權)
延伸閱讀:
中國文藝評論網
“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
“藝評中國”新華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