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波場》(data.tron)是日本新媒體聲響藝術家和視覺藝術家池田亮司2012年的影像裝置作品,字符串、二進制數字、橫縱線條、陣列閃爍的白色光點……以極其有序嚴整的節奏感表達著富有數學之美的神秘主義,這些字符原取自“宇宙地圖”“蛋白質的分子結構”“DNA序列”和“四維數學超立方體結構”等圖形,池田亮司擯棄了它們原有的樣貌,用軟件將之解構為字節、字符,并以正弦波、白噪音等基本元素重構配樂。這部作品超越了三維空間和二維形象,讓無故事的影像傳達著數字世界內部的運行規則,似乎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將源代碼從計算機主機中解救出來的革命,宛如隱喻著近10年以后才被提起的“元宇宙”。
坂本龍一將作品放在NFT交易平臺上拍賣
“元宇宙”在2021年成為熱詞,與六種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綜合有關: XR技術、游戲引擎技術、區塊鏈技術、網絡與運算技術、AI、物聯網技術,使其具有了基本的界面構成、形象構成和社會結構。但是,這一術語并非來源于扎克伯格,而是來源于尼爾·斯蒂芬森20世紀90年代的科幻小說《雪崩》。20世紀后期數字技術興起后,科幻小說家、科幻電影對之想象已屢見不鮮,除了《雪崩》之外,還有《神經漫游者》《黑客帝國》《頭號玩家》《失控玩家》等小說、電影。甚至在講述大宇宙命運的史詩之作《三體》中,劉慈欣也描述了一部VR三體游戲,其中描述的VR全身感知傳導技術、記憶傳導的區塊鏈、更加強大的游戲引擎和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的嵌入與當代元宇宙技術幾乎一模一樣。元宇宙的技術與數字景觀,成為元宇宙藝術的重要特征。
而另一些藝術家則致力于探索元宇宙參與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特征,網絡行為藝術家伊娃和弗朗哥·馬特斯(又名0100101110101101 .org)可被看作古早元宇宙互動藝術家的典范。他們通過網絡行為藝術解放圖像和文字背后的本質:1998-1999的《達科·梅瓦之死(Darko Maver Death)》,以一個不存在的人達科·梅瓦的博客偽造了一起死亡案件,讓數十萬粉絲相信自己參與并目睹了一個藝術家從生存到死亡的過程。這場行為藝術,創造了如今虛擬人/虛擬偶像,復制了日常規則(敘事方法),并使之成為一場人人可以即時參與的游戲,并探討了存在與虛無、生存與死亡、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影像裝置作品《數據波場》本文作者拍攝
2021年現象級的NFT加密藝術為元宇宙藝術探討又增加了全新的維度。盡管由于體制機制不夠完善,NFT市場還十分混亂,但其數字藏品的加密形式加強了藝術品的數字化和數字資產的私有化。2021年年底,日本著名電影配樂家坂本龍一將經典作品《圣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上傳至NFT市場拍賣。盡管近年來坂本龍一已轉型為數字藝術家,但是他的NFT藝術依舊令人震驚:他將這首樂曲劃分為595個音符,每一個音符為一個獨立的NFT——這意味著,音樂被打散成為595個無意義的音符,任何人(即便全部買下來)也無法再次聽到這首動人的音樂。在這595個音符文件中,音樂消失了,美感消失了,剩下的是一種承載著某個聲音的數字貨幣,其匪夷所思的程度直逼《4分33秒》。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恰恰是一種元宇宙藝術的表現形式,它讓我們不得不對藝術的未來和本質產生新的省思。
萊布尼茲說,“0和1可以創造整個世界”。如果我們確認“元宇宙”這個概念,我們也確認即將到來的新的技術革命,那么在元宇宙的維度里,藝術正在或即將經歷著扭轉:我們看到它對感知的沖擊和擴張、和新經濟體的同構、與參與性游戲無所不在的深刻關聯。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這個概念的興起,正預示著一次繼文藝復興以及喬納森·克拉里所論19世紀“主觀視覺轉向”之后的,藝術本質上新的美學斷裂?那么未來,它是否會走向一個極端?或是又再一次地回到原點?
現實即考古,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趙立諾,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師、XR互動媒介實驗室執行主任)
延伸閱讀:
中國文藝評論網
“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
“藝評中國”新華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