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日趨學院化,貼心貼肉的作品評論越來越少,言必有中的品評解析漸趨冷落,篇幅越來越長,闡釋越來越炫,與生動具體的創作形成了一種隔膜。
這種傾向,招致相關各方的不滿和批評,也引發理論批評界自身的反省與思考。如何激濁揚清、積極有為、形而下地參與新時代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成為業界多年來的一種祈求和呼喚,也成為學界一種真誠的期許和夙愿。
對于理論和批評來說,前者是先導,是前端,需要頂天;后者是主業,是實操,需要落地。形而上與形而下從來不是對立的。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理論和批評才能琴瑟和諧、相得益彰。
有悟于此,近年來的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校正方位,竭力從學院和學術話語體系中走出來,從本體和本位中走出來,從自我中心和自我感覺良好中走出來,關注作者、聚焦作品、走進觀眾,形態紛呈多彩,面目為之一新。
一、揮別內卷,全新出擊。
從去年春節檔的《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五一檔的《懸崖之上》《你的婚禮》、七一檔的《1921》《革命者》、暑期檔的《中國醫生》《白蛇2:青蛇劫起》、國慶檔的《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年末的《跨過鴨綠江》《雄獅少年》,直到今年春節檔的《長津湖之水門橋》《狙擊手》等,幾乎每一部有影響的作品都被納入了評論家眷注的范疇。如此切近、敏銳和迅捷,在過往歷史上尚不曾有過。新近關于電影票價、電影檔期、電影生產多樣化和觀眾培育的集中闡述,更引發相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與“貼地運行”比肩的是,評論的視野開闊、目光四射。以對《刺殺小說家》的批評為例,對于這樣一部別出心裁的作品,除了對內容創意的主旨評說之外,還有對從小說到電影轉碼、游戲敘事與社會想象的探求,對敘事思維與視聽節奏感、高概念電影文學化實驗的研究,以及對數字化工業流程、后現代語境下影像狂歡的切磋,對影像重組與影游融合、奇幻世界和現實世界雙向重構的推介。
這就使評論不僅僅局限于對文本的解讀,而是通過對文本的品評解析傳達對于電影發展新的認知,將目光導入關于藝術、工業、科技、媒介、消費等系列重要命題。理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二、深入開掘,共情共鳴。
每一部電影作品都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理論批評的功能不僅在于細致入微地揭示影像本身的蘊含,更在于通過場景、畫面、敘事和人物等解析發掘,揭示時代的、民族的、社會的體感和溫度,有效實現與觀眾群體的精神對接,進而積淀具有時代代表性的審美價值觀和審美心智成果。這是評論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也是理論批評生命活力的安頓寄居之地。
近年來,電影理論批評努力朝這個目標邁進,力圖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進入,開掘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影像真諦和藝術矢量。
以《你好,李煥英》為例,論者從共情傳播分析、大眾心理特點、喜劇元素打造、明星IP效應、記憶點打造等多角度進入,或指出影片隱含作者將現實結果與穿越劇回旋跨層的巧妙結合以及對整體節奏的合理掌控,營造出笑中帶淚的效果;或指出影片不止于反轉劇情和喜劇元素,更以獨特的親情內核成功引發情感共鳴;或指出影片呈現女性通過創造(而非成功學)來對抗存在、從母愛的消極體驗轉化為創造愛的積極體驗的過程,超越了一般的小品集錦。評論家認定該片是當前電影行業的一股清流,帶出了中國喜劇電影的潛在大眾市場與未來發展趨勢,為相關類型題材電影提供了發展可行性思路。這些切中肯綮、牽動人心的評析,顯然超出單一作品本身,甚至超越電影藝術本身,對于當代中國社會建構與人倫關系發展也提供了有益參照。
三、守正創新,立破并舉。
去年,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堅持正確導向,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弘揚真善美、批駁假惡丑,不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娛樂化等推波助瀾。電影理論批評界積極響應,結合具體的作品創作和文娛現象,守正創新、立破并舉,發揮了主動有為、建構引領的作用。
在“立”的方面,理論批評緊緊把握創作導向,及時推介優秀作品,大張旗鼓地宣傳重點影片,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注入智慧和能量。比如,影片專題研討會這一荒廢已久的形式,浴火重生、持續發力,彰顯了優良傳統的力量與理論批評的自信。
在“破”的方面,針對“飯圈文化”“唯流量論”“明星偶像”及其表現,理論批評積極發聲表態,明確宣示態度。更可喜的是,評論家毫不遮蔽這些負面事件帶來的教訓,立足自省自律,力求防微杜漸,有的放矢地提出“提高思想認識,做好學習宣傳,主動發聲揚劍,加強示范引領,完善管理機制”等一系列實操性建議。
這些客觀真切、明晰篤定的認識,特別是自覺置身其中、主動有所作為的鮮明態度,集中代表和反映了理論批評在大是大非上的集體意志和責任擔當。
四、品格重塑,擢升自我。
新媒體時代,評論首先需要反思。評論家清醒認識自身的地位和價值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艱難玉成、日積月累的。為此,理論批評必須更為看重和專注自身素質、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專業性——專業性不僅表現為專業精神,還體現為專業表達,即理論批評不僅要考慮電影創作與電影觀眾、電影觀念和社會觀念的更新,還要考慮全球化與本土化語境、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以專業身份、立場、精神重塑批評應有的引領性。
實踐性——堅持理論批評與電影創作共生,與新時代以來的觀念變革相攜而行,切實解決好“為何”“何為”與“如何為”的命題,積極開拓和釋放電影的生產力。
超越性——力求將作品和現象置于藝術、文化、社會的多元維度中加以考察,發現和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形成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的穿透性。在這里,專業性是基礎,實踐性是標識,超越性是目標。也就是說,必須善于抓住大議題、關注新問題、聚焦真問題。
可以說,面對時代訴求,理論批評的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日益凸顯,其自身的道德操守、人格品位、審美取向從來沒有像當下這樣得到正視。
正是在這種雙重語境的夾擊下,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時不我待,積極回應社會和藝術發展的訴求,以更加積極的主人翁姿態,申明主體立場、打造話語體系、鑄就自身品質,形成奮勇前行的一道新景觀。
新論新說新氣象,見人見事見作品。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校正方位、蓄勢待發,理當大有可為。
(作者:李建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延伸閱讀:
中國文藝評論網
“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
“藝評中國”新華號